2009-09-21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然而,作为一场浩大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三峡工程引发的自然与社会变迁,面临的现实与长远挑战,远没有因逼近最终蓄水水位而告终。
古老而崭新的长江三峡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接自然与历史的检验。
枢纽工程首当其冲。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大坝、发电机组等枢纽工程一直在低水位状态下运行,尽管6年来经受过多次蓄水及水位涨落、汛期洪峰,保持了安全平稳的运行,但在多年的高水位下,大坝的荷载、变形、基础渗流情况,以及发电机组的运行等,仍需长期监测、得到检验和证实。
水库与库区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变化也仍需长期监测和治理。135米蓄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治理,库区地质灾害虽然总体可控,但灾害点有所增多,一些古滑坡重新复活、部分库岸出现崩塌险情;干流水质总体保持了三类水的标准,没有继续恶化,但库区一些支流水质出现富营养化趋势,部分河流还连续多年爆发水华。这些现象说明,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验证,生态建设须臾不可松懈。
“三峡工程成败在移民”,库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尤其需要加强关注。经过17年的移民搬迁、建设,127万移民告别故土,百万移民任务基本完成。自移民迁建以来,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移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城乡移民的生活质量仍然不高,移民区县失业率普遍较高,社会保障不够健全,部分移民生活仍不稳定。因此,工程竣工后,支持库区发展、移民安稳致富的力度仍需加大,要继续扶持移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搬迁,缓解库区的生态承载压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175米蓄水,作为一个重大节点宣告三峡工程建设期的结束,但三峡工程这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不可能因此而一劳永逸地获得解答,仍需要我们在今后漫长的运行期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正视问题、不断修正。工程相关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要摒弃傲慢与偏见,科学、理性地看待有关三峡工程运行的批评和质疑,从反对和批评声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使其真正成为造福中国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