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半月谈》第十九期
2011-03-25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2010年第19期【半月评论】:“傻好人”不孤单
两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一场有关“聪明人”和“傻子”的争论。剧中人物许三多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从小被人欺负,反应迟钝,屡出洋相,没有特长,更没有远大抱负。但是正因为从小被欺负,所以跑步(逃跑)的速度特别快:正因为反应迟钝,他看书是一本不落地从书架上的A看到Z;正因为害怕出洋相,他战战兢兢,做每一件事都是那么刻苦和卖命;正因为没有特长,他拼命做好每一个细节:正因为没有远大抱负,他只一丝不苟做最简单的事情。当一些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时,他已长成“参天大树”,无人能超越,无人不感慨。
热剧虽已退温,但“傻子”留给我们的沉思仍在发酵。
如果说许三多只是一个剧中“傻子”,还很虚无缥缈的话,那么鞍钢矿业公司管理员郭明义则是现实中的“傻子”,“傻”得实实在在、确确凿凿。郭明义的“傻”,“傻”在他总是抢着干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傻”在把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傻”在20年献出了10倍于一名成人身上的血量,“傻”在利益诱惑面前,他不为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准则。
郭明又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傻好人”。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在与利益的博弈中,道德似乎渐渐拜了下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却大行其道。“做好人难”一次次拷问社会的道德良心。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够有勇气像郭明义那样,“傻”得如此洒脱、如此坦然、如此无畏?
热心青年把路边被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老人家属诬为肇事者;见义勇为者只身与歹徒搏斗,而周围众人却袖手旁观。好人难做,“傻好人”更难做。在利益争夺白热化的浊流中,一些人为一己之利,可以夫妻异梦、兄弟相残、父子反目。有些时候,行道德之举的成本往往高于做不道德之事的成本,为不德之事的收益往往高于成道德之义的收益。面对此种境况,有凡人甘愿自动放弃自己利益的一亩二分地?面对亲朋好友的嘲讽、曲解,多少行义者敢于直面孤独的人生?面对公众的漠视和“集体失语”,见义勇为者哪能不心寒?面对道德惩罚的缺失,褒奖制度的不健全,好人的合法权益又由谁来保障?
而郭明义的义举如一股道德的清风,让处于利益争斗的众人倍感震撼,让腰缠万贯却吝于慈善者相形见绌,让有志于做“傻好人”却无实际行动者坚定信心。观有德者之所为,今天下无德者思矣;观“傻好人”之所为,今天下“不傻”者愧矣。
“傻好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若道德境界可分为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和自私自利的话,“傻好人”大公无私、不求回报,斯为道德之最高境界。
“傻好人”是一种不朽的道德精神。郭明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其精神承自雷锋,传至众人.
“傻好人”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郭明义的“傻好”是润物无声的好.不张扬,不做作,不虚妄,不浮躁,真真切切,扎扎实实,让受助者倍感温暖。
“傻好人”是一种持久的道德习惯。16年帮困助学、20年无偿献血、30年奉献不绝.持久的修为成就“傻好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
“傻好人”不孤单。孤单,对于浮躁者是一种惩罚,对于有德者是一种修炼。郭明义化孤单为动力,化不解为鞭策,把枯燥做成有趣,把平凡做成伟大。郭明义不孤单,他的事迹触动、感动、带动着一群求真、求美、求善之人,他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爱心联队”薪火相传,已成燎原之势。
“傻好人”是一个群体。郭明义不能孤单也不会孤单,“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深山里的坚守者残疾医生黄世和,38年如一日,拖着病残的双腿奔走大山深处,不仅治病救人,还为闭塞的父老乡亲送去丰富的信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别山“师魂”汪金权放弃名牌中学职位,扎根山沟沟从教22载,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并从微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们都具有大爱情怀,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看起来都是“傻子”,但正是这些“傻好人”.铸就了民族的脊梁,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标杆。
时代需要“傻好人”,时代呼唤“傻好人”。“傻好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持之以恒的修为,以澄清心灵,提升境界,更在于这种大爱强大的凝聚力、穿透力、辐射力。它以高尚的境界感染人,以不朽的精神触动人,以可贵的品质修炼人,以持久的习惯塑造人,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中,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