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部分主要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管理常识、科技常识以及历史人文常识等,要能够巩固掌握,对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要通过多看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熟悉。具体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常识判断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考试当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常识有:政治常识、法律常识、经济常识、人文常识。
2、常识判断题型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从宇宙到地球,从无生命物质到高级动物的人类,从远古历史到未来的世界,从自然到社会等无所不包。尤其是与人们现代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和现象,经常是这类试题考查的重点。
3、常识判断不存在专业歧视。由于它出题的范围十分广泛,取材多种多样,题中所涉及的现象大部分是应试者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非专业知识。
4、常识判断需要平时的知识积累。
本章将重点讲解政治常识部分中的邓小平理论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阶段 时间 事件
开始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十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基本形成 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十四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了党章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最了全面的阐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又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4、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同中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同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它不仅适用于台湾,也适用于香港。
8、“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个前提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不允许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