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公务员申论热点:人口政策和养老服务

2014-11-27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热点:人口政策和养老服务
  【背景链接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时强调: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013年12月30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近年来,北京、上海的户籍人口老龄化很快,上海户籍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北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2,近15年,总和生育率都在1以下。因此,这些人口负增长及低生育率地区的人面临的包括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人均养老负担重等问题。
  【深度解析
  [存在的问题]
  1.超低生育率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显示,“0-14岁人口2.22亿,占16.60%”,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下降了6.3%。“六普”数据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8的说法,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4-1.5之间。我国处于超低生育率的状况下,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中国过低的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更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从空巢老人引发的社会问题来看,与“常回家看看”等留守老人的情感奢望并存,许多年青一代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日渐削弱淡化,致使家庭亲情出现隔阂甚至矛盾冲突,传统伦理亲情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社会养老机制的不健全,也为“空巢”家庭再添一根“致命稻草”。
  3.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2013年8月26日,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多老”、“少子”的现状,认为“单独二胎”等微调政策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趋势。
  [意义]
  三中全会启动“单独”二孩政策的决定,是基于理论和实际的务实决策,是计划生育政策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绝对有利于维护可持续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两个根本,也必定会纾解当前国家面临的老龄化发展困局和公众面临的养老困扰。
  首先,基于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环境持续恶化、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首要国情,国家必须限制人口增长。因为一旦人口失控、环境恶化,在肆虐的暴风雨与沙尘之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家庭可以独自保全。
  其次,基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增长减少的国情,国家必须适度放宽计划生育限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压力日益显现,且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面对建国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而在正常情况下,在生育抚养成本和非正常死亡等因素的制约下,即便是普遍二孩,一国人口也可能面临持续减少(由于文化、心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否会在更远的未来面临可能的人口萎缩还需要观察)。
  再次,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维持相对正常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关系到全国3亿多户家庭10多亿群众的家庭稳定和幸福,而推行计划生育与养老问题有莫大的关联性——从个人和家庭来看,主动只生一个的家庭往往是考虑到生养成本;生两个或要求生两个的家庭,则往往虑及养老问题,当然也可能有文化偏好等其他因素。因此,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维护人口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也是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保障。
  最后,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养老政策均将长期坚持、相互增益。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水平还很低,家庭养老成分还很重,有赖于社会养老政策持续推进。目前,单独、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有望在无差别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而有望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益处;而有关于这类家庭的养老扶助政策也必将得到坚持和发展,从而帮助其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对策]
  第一,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
  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第二,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计划生育宣传倡导、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发挥人口计划的调控作用,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继续做好重点地区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再生育审批,倡导合理的生育间隔。加强对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
  第三,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西部地区“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利益导向政策,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精神慰藉等问题。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政策的衔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合理规划和配置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第四,做好宣传引导。
  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思想工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倡导活动,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巨大成就和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加强正面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五,完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拓展服务内容,为社区高龄、独居、病残和生活困难老人提供送餐、家政、陪护、人文关怀等相关服务,真正实现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社区专业志愿者队伍,为特定人群建立结对服务的常态机制。
  【申论素材
  [标题示例]
  1.人口老龄化加剧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开头示例]
  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压力需求持续的增加,我国发展养老产业显得十分必要。
  [结尾示例]
  1.养老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我国应借鉴各国成功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养老产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积极进入、老年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要求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在老龄化的条件下,储蓄动机及为未来所进行储蓄的保值增值都仍然是可行的,而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於相应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性质。也就是说,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由於使未来被供养人口无须依赖自己的养老资金积累,因而为此而进行储蓄的动机不能激发出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要考虑养老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且应着眼于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问题。
  【申论范文
  大国人口政策与养老
  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人口发展攸关国计民生,人口发展规律有迹可循,长周期性和强大惯性最让人震撼,中国必须用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高瞻远瞩的“历史巨眼”来省思和观照,用发展的观点来考量当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当各种人口问题进入集中爆发期,一切将为时太晚。问题恰恰在于,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少。
  针对众说纷纭的中国人口问题,有四个基本判断:其一,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数量过剩问题,不如说是结构失衡问题。其二,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总量过大问题,不如说增量萎缩问题。其三,中国人口与其说是老龄化压力问题,不如说是少子化亏损问题。其四,中国人口与其说是发展落后问题,不如说是政策偏差问题。
  中国是一个地理大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是自古皆然,顺理成章。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全球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从人口少子化趋势和后果看,当下中国的出生人口增加不是太多,而可能是太少。人口少子化的挑战比人口老龄化更为深刻,因为生育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源泉,人口少子化带来的巨大而且深远的挑战。
  养老问题和生育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养老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其次是政策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是生育所创造和带来的。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是少子老龄化,微观上家庭遭遇的是独子老龄化的普遍挑战。在理论上,中国需要的是“适度老龄化”战略,也就是“双子生育主导的老龄化”战略。
  独生子女家庭和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需要提出“强细胞”理论来支撑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实现安全的和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中国的家庭政策要实现战略转移,即从家庭限制转向家庭发展、从计划生育转向优化生育,打造四边型结构为主、多边型和三角型结构为辅的健康家庭人口生态——不仅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而且有兄弟姐妹的关系。控制和减少“独生子女风险家庭”,鼓励和增加“双生子女健康家庭”。优化生育是实现家庭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优化生育”不仅仅是指优生优育优教,而且是指:首先在权利的界定上,是个人、夫妇和家庭自由自主自觉的生育,也是对家庭、对孩子、对社会能够负起责任的生育;其次在决策的优化上,是适度的生育,是适量、适时、适龄的生育;再次在效用的预期上,是指低风险的生育、高品质的生育和有保障的生育,生育对家庭的核心价值是天伦之乐、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生育对国家的核心价值是能提供一代更比一代优、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新增人口,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繁荣民族,以至永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建中国的“大国人口观”已时不我待。简单说,就是要从增量而不是总量、从结构而不是数量、从长远而不是短期、从反思而不是自满来看待中国人口问题。适度的人口增长完全必要。
  过犹不及,古有明训;不察时弊,必失未来。超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提出了严重预警。本文的主张是:鼓励生育,持续发展;优化人口,强我中华。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及时修正、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体系,努力修复人口结构,降低人口风险,健全人口功能,实现长治久安,早已迫在眉睫。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福建公务员申论热点:舌尖上的安全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