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请练习!
1、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这所学校?是选择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15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可以________当下。这位校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学校的纪念碑上,________选择后者的毕业生的名字。今天,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叩问 雕刻 B.质问 铭刻
C.拷问 镌刻 D.追问 铭记
2、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________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人们所焦虑的对象或有不同,但在其性质和内容上又存在着一些共性。就如贫困者或忧虑自己生存缺乏保障,而富有者也可能忧虑自己财产缺乏保障。两者虽然不可________,而忧虑则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有 混为一谈 B.广泛 等量齐观
C.普遍 相提并论 D.固有 同日而语
3、与形象相比,声音更是一种让人甚感扑朔迷离的东西。记得几年前一次上课,我突然感觉好像被自己营造的诗意场景带入了云端。那一瞬间,我忘掉了自己,教室里的同学似乎也变得________。华光普照的水光潋滟之间,似乎只有声音的涟漪在教室上空________,其他一切不见。这是一种袅袅上升的声音,是一种与一切物质现象相剥离的明朗或华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虚置 飘扬 B.空幻 飘舞
C.虚无 飘荡 D.虚幻 缥缈
4、近年来,民间文献的大量发现,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以地名研究为例,地名________出一种历史记忆,它不仅具有地理方面的指标意义,而且还________着人群、商业、宗族社会、族性冲突、民间信仰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内涵。透过对历史地名________轨迹的追溯,可以揭示各地社会地理的背景,从中看出各色人群对历史记忆的创造和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映 饱含 变化 B.体现 蕴藏 演变
C.解析 体现 改变 D.折射 蕴含 变迁
5、到了那天上午,火车站突然________下来,连续十余天的喧嚣和________,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曾经一个个________的临时候车大棚,一下子空了,空得令人无法相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寂静 混乱 摩肩接踵
B.安静 芜杂 人潮汹涌
C.平静 嘈杂 人满为患
D.清净 混杂 人声鼎沸
参考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第二空,适用于在纪念碑上刻名字的语境,选“铭刻”或“镌刻”恰当,排除A、D。第一空,“质问”指根据事实提出的疑问;“拷问”指拷打审问,多用于精神层面。“拷问”更符合关于人生价值的追问。故本题选C。
2、【答案】B。
解析:由“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可知,第一空填“广泛”或“普遍”恰当,排除A、D。第二空,“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文段中“贫困者”和“富有者”虽然忧虑有所差别,但都有忧虑。用“等量齐观”更恰当。故本题选B。
3、【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填入词语应为动词,“缥缈”为形容词,排除D。“飘扬”意为飞扬,常与“旗帜”搭配,与“声音”不搭配,排除A。第一空,“空幻”意为空虚而不真实;“虚无”意为空无所有。由“那一瞬间,我忘掉了自己……”可知,作者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强调的是有无,而非真虚,排除B。故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一般而言,地名直接体现了当地的历史记忆,并不需要进一步地解释分析,故“解析”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项;“饱含”指满含,充满,强调的是“满”,与第二空应填入“含有”的词义不符,排除A项。“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变迁”指事物的变化转移。“变迁”更符合地名在名称、地理区域方面的变化与转移。因此本题答案为D。
5、【答案】C。
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入手。对应后文的“一下子空了”,可知第三空应填一个表示空间上人很多很满的词语。“人声鼎沸”形容的是声音,排除;“摩肩接踵”的主语为人,不能用来形容“候车大棚”,排除;“人潮汹涌”多指不停地涌进涌出一群又一群人的场面。候车大棚是用来等候休息的,相比“人潮汹涌”,“人满为患”更适合形容候车大棚里的场景,且与后文的“一下子空了”也更对应。另外,阅读题干,可知第一空与第二空意思相反,由四个选项可知,第一空表示静的意思,那么第二空对应的应为吵闹的意思。四个选项中只有“嘈杂”是形容声音上的杂乱扰人。故本题答案为C。